近日,东江实验室重离子微孔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科研人员联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者将核径迹技术引入储能领域,提出了一种近理想的三维锂负极框架构型。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探究高性能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想框架构型是当前国际上的一个前沿科学问题。锂金属负极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循环过程中产生枝晶等问题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因此,寻找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高循环稳定性的锂负极框架构型对于获得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具有重要的意义。科研人员基于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利用核径迹技术构建了一种近理想的三维多孔复合框架结构。该结构由三维纳米铜骨架和均匀分布的亲锂位点构成,将其与锂金属复合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该复合框架结构表现出超过2000 h的超长循环寿命和高速率能力。即使在高面积容量和高电流密度下,复合负极在600 h后仍表现出稳定的循环性能。与同种材料的其他框架结构相比,该三维多孔复合框架结构显著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复合框架结构的良好力学强度、高孔隙率和低孔隙
2023-05-198月26日至28日,首届CiADS装置高能强流质子束辐照应用研讨会在东江实验室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东江实验室联合主办,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38家单位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开展学术研讨,24位专家做专题学术报告。本届研讨会以CiADS装置提供的高能强流质子束为契机,探讨国家急需的关键材料辐照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案,以提出与此相适应的实验设施平台建设计划等,促进和推动科研院所、企业、高校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与会专家一致认为CiADS多功能辐照装置(MIRS)及放射性材料处理与性能测试(PIE)配套设施的协同建设具有广泛的应用需求,此装置的建设与运行会极大促进国内核能材料自主研发和服役性能考验工作进展,对基于高能强流质子与物质相互作用过程中新现象和新物理作用机制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与会专家对高能强流质子束辐照平台的实验参数需求、应用领域与装置运行合作模式等方面也提出了的建议。图1 会议专家合影图2 专家现场讨论与建议
2023-08-31总部区位于惠城区河南岸街道河桥片区,毗邻HIAF、CiADS两大科学装置总部区。总占地约58亩,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工程已于2021年10月开工建设。
兰州分部依托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先行开展先进核能系统及同位素应用等涉及放射性研究工作。
黄埠园区位于惠东县黄埠镇,一期占地约900亩,建筑面积约12.5万平米。依托HIAF、CiADS两大科学装置建设同位素研发装置和高能量密度研究装置,开展同位素、高能量密度物质等先进核能与核能技术应用等研究。
潼湖园区位于潼湖生态智慧区创新园内,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拥有办公室、会议室、展厅、试验测试厂房。截至目前,已有6个科研团队共约100余名科研人员已入驻,科研工作全面展开。
Copyright©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 备案号:粤ICP备2003424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