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东江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建设的首套国产千瓦级液氦-超流氦温区低温系统完成调试,已连续运行1600小时,可开展超导腔垂直测试、低温恒温器水平测试、2K负压换热器测试、低温管线漏热测试、超导磁铁测试等多项研究,标志着我国大型氦低温系统的自主集成能力可满足未来大科学装置发展的迫切需要。2023年11月28日,来自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上海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中国散裂中子源、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专家组听取了“东江实验室1kW@4.5K(含160W@2K)低温系统国产化应用见证”报告,现场验收了东江实验室1kW@4.5K(含160W@2K)低温系统,专家组一致认为:东江实验室1kW@4.5K(含160W@2K)低温系统是首套国产千瓦级液氦-超流氦温区低温系统,综合国产化率达到了81.2%,已连续运行1600小时。全系统设备制造加工国内集成,自主可控,极大地降低了建设、调试成本。该低温系统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整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东江实验室1kW@4.5K(含160W@2K)是国内调试时间最短的液氦-超流氦温区低温系统,该系统的集成调
2023-12-01近日,东江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大学,针对典型的REBCO高温超导绝缘线圈,自主构建了电磁-热-力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开展了其失超及保护过程中力学及多场特性研究,求解并分析了高背景场下结构的应力、应变以及径向应变率的分布及演化等。相关成果发表在《材料》(Materials)上,标题为“Numerical Study on Mechanical Responses during Quench Protection in High-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ng Coils”,我实验室基于超导加速器技术的新一代重离子治癌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团队关明智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REBCO(Rare-Earth Barium Copper Oxide,钡铜氧化物)高温超导带材因其在高磁场下具有较高的载流能力和机械强度,已经成为高磁场线圈的首选材料(≥25T)。REBCO高温超导线圈的失超传播速度较为缓慢,往往只有mm/s量级。当发生失超时,线圈结构内部很容易导致热量的累积,失超及保护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度和高应力极易危害磁体的安全运行,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磁体的永久破
2023-11-01近日,东江实验室重离子微孔膜关键技术研究团队科研人员联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者将核径迹技术引入储能领域,提出了一种近理想的三维锂负极框架构型。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能源材料》(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上。探究高性能电池负极材料的理想框架构型是当前国际上的一个前沿科学问题。锂金属负极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电池的理想负极材料,然而循环过程中产生枝晶等问题阻碍了其商业化应用。因此,寻找兼具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和高循环稳定性的锂负极框架构型对于获得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具有重要的意义。科研人员基于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HIRFL),利用核径迹技术构建了一种近理想的三维多孔复合框架结构。该结构由三维纳米铜骨架和均匀分布的亲锂位点构成,将其与锂金属复合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该复合框架结构表现出超过2000 h的超长循环寿命和高速率能力。即使在高面积容量和高电流密度下,复合负极在600 h后仍表现出稳定的循环性能。与同种材料的其他框架结构相比,该三维多孔复合框架结构显著提升了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复合框架结构的良好力学强度、高孔隙率和低孔隙
2023-05-19近日,东江实验室科研人员联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核质量测量团队与合作者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利用国际首创的新型质谱术,精确测量了一批关键原子核的质量,研究了中子星表面的X射线暴,从新的角度约束了中子星的性质。相关结果于5月1日发表在《自然-物理》(Nature Physics)上。中子星是人类已知的最致密的星体之一。X射线暴发生在中子星与伴星(通常是一颗红巨星)组成的双星系统中,是目前已知的最频繁的天体热核爆发过程,也是太空望远镜所能观察到的最亮的天文现象之一。中子星强大的引力将伴星中富含氢和氦的燃料吸积到中子星的表面。当这些燃料的温度和密度达到一定程度时,热核反应会被点燃,在10-100秒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形成X射线暴。X射线暴为研究中子星性质提供了窗口。快速质子俘获过程是驱动X射线暴的主要热核反应之一,涉及到一系列远离稳定线的短寿命缺中子原子核。其中,锗-64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被科学家称之为“等待点核”。精确测量锗-64附近原子核的质量,对深入理解X射线暴和确定中子星性质非常重要。利用新型“磁刚度识别的等时性质谱术”,研究团队精确测量了砷-64、砷-65、
2023-05-15近日,东江实验室重离子微孔膜团队科研人员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及重庆大学的合作者在利用核径迹技术制备具有超高能量吸收密度的力学超材料研究中取得了进展。相关成果以亮点文章“编辑推荐”(Editors’ Highlights)的形式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力学超材料是指一类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并表现出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力学性质的复合材料。其中,能量吸收型力学超材料可以更高效地吸收机械能,这要求材料本身同时具有高强度和高应变能力。但在通常情况下,材料的高强度和高应变能力很难同时获得。纳米晶格(Nanolattice)是一类新兴的力学超材料。由于纳米尺寸效应以及丰富的空间构型和材料选择,纳米晶格可以在更轻质的情况下实现超常的力学性质,有望在未来高性能材料领域带来变革性的应用。纳米梁晶格是纳米晶格中最主要的研究对象,然而长期以来,梁直径小于100纳米的金属纳米晶格的制备很难突破,其力学性质还不是很清楚。科研人员基于兰州重离子加速器装置,利用核径迹技术,成功制备了梁直径仅为34纳米的金和铜准体心立方纳米梁晶格。该方法突破了已有纳米梁晶格力学超材料
2023-04-233月31日至4月4日,第十四届全国固体核径迹学术会议在惠州成功举办。会议由中国核物理学会固体核径迹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承办,东江实验室协办。
2023-04-17Copyright©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 备案号:粤ICP备20034246号-1